2025年以来,塔甸镇综治中心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要求,以“查风险、除隐患、保稳定、促发展”专项治理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双语服务”普法模式,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末梢延伸。通过“双中心”联合普法、推行“警格+网格”双网格管理等举措,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2场次,覆盖群众1800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200余份,成功化解婚姻家庭、土地权属等矛盾纠纷56件,调解成功率达88.8%。针对彝语障碍,推行“党员双语调解队”,组织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以“赶集日普法”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解读法律法规,破除法律认知壁垒。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民族地区新风尚,为维护彝乡和谐稳定筑牢法治屏障。
一、警网融合织密网,法治宣传零距离
综治中心深化“警格+网格”融合普法机制,以“巡逻即普法”模式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日常治理。社区民警在集镇路口开展交通执法时,同步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核心条款,结合“一盔一带”典型案例开展现场警示教育,通过现场宣讲等方式,实现查处与教育相结合的效果;网格员针对KTV、烧烤摊、宾馆等重点场所开展夜间巡查,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等宣传资料,围绕“噪音扰民”等高频问题开展针对性普法;同步推行“民警+网格员”协同普法模式,组织网格员队伍参与集市治安执勤,在维护秩序过程中,通过“以案说法”形式向群众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知识,现场解答防诈骗咨询。通过“执法+普法”“日常+专项”双线联动,有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群众法治咨询需求显著增长,实现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共治”的普法模式转型,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
二、法律顾问全覆盖,法治惠民暖人心
塔甸镇全面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构建“选聘—履职—公示”全链条管理 机制,精准选聘7名具备专业资质的法律人才担任村级法律顾问,统一制作法律顾问公示牌,公开姓名、照片、服务承诺等信息,实现群众“一牌知服务”。法律顾问常态化开展“驻村服务”,每月固定时间在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坐班,累计为村委会提供法律咨询300余条。同步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服务平台,线下依托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法律援助、公证咨询“一窗受理”;线上开通“生态塔甸魅力彝乡”法治专栏,定期推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等普法内容。针对村级重大决策,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项目谈判、合同审查,提出法律意见,推动村委会依法决策水平显著提升。法律顾问不仅是群众“法律管家”,更是基层治理“协同者”,村规民约修订、邻里矛盾调解等日常治理工作中,法律顾问也会积极参与,用法律知识规范治理流程、化解分歧,让基层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双心融合筑防线 特殊群体有依靠
塔甸镇聚焦老年防诈、青少年权益保障等特殊群体法律需求,以“化解矛盾在基层、普法教育入人心”为目标,持续推进“双心融合”服务机制——联动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青年干部与网格员力量,组建“青年普法志愿者”,为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法治服务。针对老年群体,志愿者们在“街子天”赶集日设点,联合法律明白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老人们识别“冒充子女借钱”“虚假养老投资” 等常见诈骗手段,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反诈APP、核对转账信息,让反诈知识“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针对青少年,志愿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走进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以“校园欺凌怎么办”“遇到诱惑如何应对”等真实案例为切入点,通过主题班会讲解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知法、懂法、用法”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赶集日普法+校园课堂”“方言讲解+情景互动”的双轨模式,塔甸镇切实将法治温暖送到特殊群体心坎上,让法治守护从“纸上条文”变为“身边依靠”。
塔甸镇以“枫桥经验”为引领,以“法治为民”为宗旨,通过“警网融合、服务下沉、精准滴灌”的实践,将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血脉。下一步,塔甸镇将持续深化“党建+法治”双轮驱动,扩大“双语服务”“共建共治”覆盖面,推动“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让法治意识在彝乡沃土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文明风尚成为彝乡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