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融合 在融合中创新
经查阅“特色小镇”一词是由浙江省在1996年《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促进洗衣机社会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近年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展发展要求,从各镇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确定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要求,从各镇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建设上档次、上规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一批功能独特、风格各异的特色小镇”。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发展特色小镇的意见和建议》,文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大约1000个独自特色且充满生机的特色小镇,其中涉及旅游度假、商业贸易、现代制造、教育研发、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方面。特色小镇作为新兴理念既不是传统行政级别中的“镇”,也区别于风景区、产业园区的单位划分,它是根据绿色、协调、开发、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集合自有的特质,准确定位产业,科学有效地开开展规划,深挖潜藏特色、历史底蕴和人文生态,多位一体形成科学闭环,在“城、产、文、人”四个维度进行高度结合的具有重要定位功能性平台。小镇功能具有宜旅、宜居、宜商的城市综合体,必须以特定产业为支撑,产业驱动是发展的内核。
一、发展现状
(一)自然禀赋。峨山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居住着彝、汉、哈尼、回、傣、白、蒙古等25个勤劳、勇敢、智慧、纯朴的各族人民,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份。现辖两个街道、三个镇、三个乡,78个村(社区)。峨山森林覆盖率达69.6%,民族文化浓郁,始祖文化是峨山彝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次包括火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语言文字、彝文古典、文学艺术、毕摩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工艺文化、民居建筑、人生礼仪等。素有滇中咽喉之称,交通便捷。峨山是传统的农业县,主要发展烤烟、油菜、蔬菜和林果等高原特色产业,2023年将点火的“云南绿色钢城”玉昆钢铁项目,即将带动全县新型矿冶、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资源加工、食品消费品加工、新型建材五大工业产业实体经济发展。
(二)空间规划。十二五以来,峨山的城镇规划以“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峨山县城为中心,分别沿东西和南北两翼伸展,纵贯南北、横向交叉,体现峨山县城的中心集聚和扩散能力,以此制定“中心聚集、重点突破,点轴开发、整体发展”的峨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一体”以峨山主城区和小街镇区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县域中心城市,构成县域中心发展极。“两轴”沿“昆曼”高速公路贯穿县域东西向和沿“易峨高”高等级公路贯穿县域南北向为主,构成的“十字形”县域城镇空间发展主轴线。通过“一横一纵”两条主轴线,形成以峨山县城为中心,两翼齐飞、纵贯东西南北的县域城镇空间主构架。“两翼”构建沿县域西部的以工业型特色镇化念镇和受滇中产业区辐射影响较大的县域东北部的甸中镇为核心,拓展形成的县域两条经济及空间发展走廊。“南北联动、东西合作”指县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全县提出了把双江打造成中老铁路沿线非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嶍峨古镇、把小街打造成温泉康体度假为主的太极小镇;把甸中打造成油橄榄生产、加工的橄榄小镇,把大龙潭打造玫瑰小镇、把富良棚打造成彝文化传承的龙都小镇,把塔甸打造成原生彝文化的花鼓小镇,把岔河打造成凤窝小镇,把化念打造成生态绿色钢城小镇。形成“一心、一环、两片区、两精品、四特色、多景点分布”的峨山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一心”——以县城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一环”——由中心城区(小街、双江)——化念——塔甸——岔河——中心城区形成一条峨山旅游环线。“两片区”——即以岔河、塔甸、富良棚、大龙潭、甸中等乡镇为主构成的峨山北部乡村生态、民族风情旅游片区和以小街、双江和化念等乡镇为主构成的峨山南部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片区。“两精品”——即民族文化和生态休闲度假两大旅游产品。“四特色”——即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与乡村风光等为主体构成的四个特色旅游项目。“多景点”——即支撑峨山旅游发展的众多旅游景区、景点等。
(三)全县特色小镇及嶍峨古镇打造情况。全县各乡镇虽已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策划或规划概念,对乡镇城市建设进行了大力改造,对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行更新改造,城乡面貌变化很大,但对特色小镇打造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充其量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造,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支撑”优势。目前全县已实施的特色小镇的打造已完成的只有嶍峨古镇,但由于产业配套未完成,产业功能还未能发挥出来。“嶍峨古镇”规划项目位于峨山县城西部,昆磨高速公路片。西至锦屏山,南至县职业中学,东至猊江,北至石泉下村。包括双江社区6个小组,香柏祠、挂榜村、王家村等自然村落以及县公安局、自来水厂、县客运站等企事业单位。规划建设用地:0.98平方公里。现已完成棚户区改造回迁。公建部分的三馆合一县城规划馆,城门楼、魁星阁、翠秀书院、牌坊等建筑及市政道路、绿化园艺小品、广场道路石材铺装、灯光亮化、外电设计施工等专项工程已完成,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馆、花腰彝人特色街区等一些公共施还在施工布展中,游客中心、导览、标识、标牌等一些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还待添加完善。
二、制约因素
一是认识不到位。特色小镇不是普通的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它将城市、文化、产业进行结合,以产业为根,发展城镇化。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在内容上,核心产业发展目标要规划更高要求和具体。产业为支撑,产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是产业基础弱。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的核心应是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产业链。但是目前我县特色小镇产业状态基本相同,产业规模小、缺乏产业竞争优势。全县产业要素相同,产业特色不突出,如大龙潭、富良棚、塔甸原生彝文化产业相同,导致特色小镇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经济效益不显著。
三是规划产业核心不足。我县特色小镇都有特色策划和规划,但在全县2街道3镇3乡生产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似之处,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出现了所有的特色小镇都是旅游特色小镇,把旅游作为产业的核心,通过旅游带动产业,把方向搞反了。
四是特色小镇建设随意性大。特色小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规划。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主观改变规划的情况不少,规划成果难于如期实施。
三、意见建议
一是特色小镇发展,关键是人才。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打造出有内涵、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品牌,关键在人。精心统筹规划设计,从文化、生态、设施、政策等多角度形成对于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为小镇居民提供低成本、宜居宜商宜旅的生存环境,形成人才集中、产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是特色小镇,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动多元功能叠加,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新空间,适应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特色小镇坚持政府主体、市场化运作、企业引领。政府打造产业主体,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优势,明确分工、有效合作,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特色小镇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的设施配套级别是高于城市建设的,但公建部分往往随意性强,百年工程做成面子工程,造成特色不特。
(峨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旅游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