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基础知识
地球(Earth)是我们人类共同居住的家园,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1.5亿公里,据科学家研究指出,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了。
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千米,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
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内部实际情况比较复杂,由外向里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就好比一个鸡蛋一样。
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地震绝大部分就是发生在地壳里的。根据科学家研究,地壳并不是像鸡蛋壳一样的完整的,它是分块组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壳划分为七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七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总之,地壳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板块构成的。
大板块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地震四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
时间、地点、震源深度容易理解,在此不多说。重点说一下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
震级描述的是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多少,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大约32倍。也就是如说,一个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2个7级地震的能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人类用仪器测量到的最高震级为9.5级,也就是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烈度是指一次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可能有多个,它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与震中的距离这三个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震级越大,烈度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烈度共分为12度。
一只灯泡的亮度与瓦数有关,还与你距离灯泡的远近有关。
地震波知识
地震波是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峨山县防震减灾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