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单位,中央、省、市驻峨单位: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文物局关于开展核定我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工作的通知》、《玉溪市革遗址保护条例》、《玉溪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和《关于印发玉溪市革命遗址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化念革命烈士纪念碑、觅池冲滇中地委办公旧址、峨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地旧址、甸中革命烈士墓群、文山老村护粮抗匪旧址、峨山中学旧址、峨山文庙、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9项革命遗址确定为峨山县第一批革命遗址,现予以公布。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革命遗址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本次公布革命遗址为契机,建立完善革命遗址定期排查制度,及时掌握革命遗址的保存状况、保护需求、项目组织、基础设施和管理使用情况,切实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工作,同时积极推进革命遗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单位对社会开放,不断提升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更好发挥革命遗址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的作用。
附件:1.峨山县第一批革命遗址名单
2.峨山县第一批革命遗址简介
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9日
附件1
峨山县第一批革命遗址名单
序号 | 行政区域 | 名 称 | 文物级别 | 遗址类型 |
1 | 双江街道 | 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2 | 化念镇 | 化念革命烈士纪念碑 |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 烈士陵园 |
3 | 甸中镇 | 觅池冲滇中地委办公旧址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要机构旧址 |
4 | 富良棚乡 | 峨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要机构旧址 |
5 | 甸中镇 | 甸中革命烈士墓群 |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 烈士陵园 |
6 | 岔化乡 | 文山老村护粮抗匪旧址 |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 重要活动遗址 |
7 | 双江街道 | 峨山中学旧址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要机构旧址 |
8 | 双江街道 | 峨山文庙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要机构旧址 |
9 | 小街街道 | 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要活动旧址 |
附件2
峨山县第一批革命遗址简介
一、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锦屏社区王家村居民小组临江公园小山顶上。建于1985年,占地约740平方米,由主碑,石阶,围栏等组成。主碑高17米,呈三菱形,坐北向南,主碑由磨制青石砌成,碑顶上端有红五星标志,碑身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碑座上刻有石花环,主碑后建有烈士英名碑记,记载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及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献身的烈士英名。陵园共安葬革命烈士234人。其中,在全国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牺牲173人(夺取革命政权牺牲41人;征粮剿匪,巩固政权牺牲110人;抗美援朝牺牲22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61人。峨山籍牺牲172人,外籍牺牲62人。
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峨山各族人民缅怀先烈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2年1月,公布为峨山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峨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二、化念革命烈士纪念碑
化念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位于峨山县化念镇凤凰村委会新村小组凤凰山山顶,建于2005年,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革命烈士纪念碑由主碑、石阶、围栏等组成,占地面积270平方米。主碑方形,钢混结构,整碑高10.5米,碑顶顶端有五角星,主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黑底金字。碑座刻有筹建纪实和革命烈士简介等。
该纪念碑是为纪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征粮剿匪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标志性建筑。碑座刻有序言和革命烈士姓名、简介等。解放战争时期,化念革命力量蓬勃兴起,曾建立罗里武工队革命武装,成立化念办事处,仅外籍在化念牺牲和化念籍在外地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2位,为滇中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
该纪念碑是人们怀念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化念镇人民政府。
三、觅耻冲滇中地委办公旧址
觅耻冲滇中地委办公旧址位于峨山县甸中镇小河村觅池冲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626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年间,民国35年(1946)重建,坐北向南,为木结构,三间四耳倒八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由正房、耳房(厢房)、门廊、天井组成,原为觅池冲大庙,后改为觅池冲小学。
1949年4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把滇中地工委改建为中共滇中地委。1949年6月,中共滇中地委从玉溪县城移驻觅池冲村,领导和指挥滇中13个县的革命斗争。其间,在觅池冲举办干部训练班;召开滇中地委会议,传达省工委的重要决定,把峨山游击大队改编为滇中游击支队;研究部署了游击区的工作和在国统区的斗争任务。滇中地委觅池冲会议是滇中地区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滇中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觅池冲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中地委办公所在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滇中革命指挥中心之一。
2000年恢复重建,2009年重新修缮,2016年底至2018年3月实施改扩建。现已成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溪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2年1月,公布为峨山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甸中镇人民政府。
四、峨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
峨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位于峨山县富良棚乡美党村委会咱拉黑村民小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朝年间,1954年重建,为方氏祠堂。坐西向东,为木结构,三间四耳,由正房、耳房、门廊、天井组成,占地面积104.34平方米。
1949年6月,中共党员董孝先按照县工委的安排,到富良棚咱拉黑村开展清算反霸、建党建政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经过锻炼的9名进步青年发展为党员,以集体宣誓的入党方式,建立峨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石忠朋任支部书记。党支部的成立,改变了以前党员之间单线联系的方式,以党组织的方式在该地积极配合觅池冲滇中地委开展革命工作,为农村党组织发展壮大和解放滇中革命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2013年10月,县委史志办立碑保护。2014年11月,县委史志办联合富良棚乡党委、美党村委会筹资12.7万元实施修复保护。2016年6至12月,红塔集团投入25万元实施修缮。现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2年1月,公布为峨山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存较好。产权集体所有。管理单位为富良棚乡人民政府。
五、甸中革命烈士墓群
甸中革命烈士墓群建于2000年。位于甸中镇甸中村委会甸中村民小组小树山山顶的革命烈士陵园内,坐西北向东南,墓冢葬着潘光熙、刘继书、沈传学、李茄(女)四烈士。墓冢为四烈士联排墓群,墓碑额上刻有红五星(阳刻),墓碑心石书写烈士英名及烈士籍贯,整碑通高0.97米,宽0.52米,厚0.9米,红砂石。
1950年4月,潘光熙、刘继书、沈传学、李笳(女)等一批革命青年同穆凤藻、李文斌两匪策划的反革命暴乱做顽强斗争中相继英勇牺牲。10月,匪乱被彻底平息后,甸中人民先后将潘光熙、刘继书、沈传学三烈士墓从其各处牺牲地迁移到甸中东门山神庙脚,与李茄烈士墓安葬一处。1955年4月28日,甸中区人民政府为四位烈士各刻了一块有生平简介的沙石碑。1978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四位烈士的烈士墓迁移到现址。
现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甸中镇人民政府。
六、文山老村护粮抗匪旧址
文山老村护粮抗匪旧址位于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委会文山老村,分布面积约3500平方米,原粮仓位于该村后山斜坡台地,由土木结构瓦房组成,占地300平方米。粮仓土墙上至今还遗留下当年战斗的弹孔痕迹,见证了革命事业的解放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1950年4月27日,该地土匪暴动,当地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等人被杀害,土匪于次日集中100多人抢粮,由于党组织抗匪准备充分,在该旧址上击溃了土匪,保护了粮食。
现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状保存比较差。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岔河乡人民政府。
七、峨山中学旧址
峨山中学旧址位于峨山县双江小学内,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其前身为清嶍峨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1907年,至今已110多年。中华民国元年(1911)开办峨山县初级中学。峨山中学当时设校舍于峨山文庙内。文庙现存大成殿和泮池。大成殿坐北朝南,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五开间,始建于明代。
1944年3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王以中到峨山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火种,开辟革命据点。1945年9月,“民青”成员董孝先回到峨山中学,与王以中志同道合,成立秘密哲学研究小组,探讨革命真理;组建“峨山中学合唱团”,以革命文艺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创办反映民众心声的油印小报《民众周刊》,面向师生开展革命思想教育。1946年7月,受省工委的派遣,云南大学毕业的峨山籍学生董治安、董子健大学毕业后回到峨山“服务桑梓教育”,加强地下革命力量。1946年7月,由省工委委员刘清主持,在峨山文庙忠义祠召开了党的秘密会议,成立滇中地区第一个县工委——中共峨山县工委。王以中任工委书记;董治安为委员,分管统战和对外联络工作;董子健为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县工委加强学校教育和民族平等团结教育,领导开展统战工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阴谋,在师生中发展中共党员和“民青”成员,培养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派出学生回乡开辟农村革命据点。峨山中学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
1999年2月,县人民政府投资47万元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一次整体修缮,至2001年8月完工,修复后的大成殿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风貌。2013年,县委史志办立碑保护。2016年,县委史志办用20万专项经费重新修缮并布展。
2005年11月,被公布为峨山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公布为玉溪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双江小学。
八、峨山文庙
峨山文庙位于峨山县双江小学内,“二普”发现项目,原名为“文庙”,现定名为“峨山文庙”,明天启七年(1627)由知县蒋恒盈筹资迁建于城北(现址)。原建有正殿、廊庑、戟门、棂星门等,该庙在历代中多次修缮,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歇山顶,面阔五开间,七檀二步台梁式建筑,中部四棵大柱下各有鼓形石雕柱础,柱子粗大,檐柱后边为走廊,顶为木雕卷棚顶,两侧柱础上雕有狮子。木雕多以龙、凤、麒麟、燕为表现题材。峨山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成殿正前左侧为百年柏树。
1907年,曾在峨山文庙创办清嶍峨官立高等小学堂,至今已110多年。中华民国元年(1911)开办峨山县第一所中学。峨山中学当时设校舍于峨山文庙内,该文庙为峨山的教育,滇中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
1999年2月,县人民政府投资47万元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一次整体修缮,至2001年8月完工,修复后的大成殿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风貌。
现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公布为峨山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公布为玉溪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双江小学。
九、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
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小街街道棚租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旧址原建于民国23年(1933)。由前院、后院、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416.92平方米,坐西向东,土木结构,悬山顶。
1948年11月17日,中共滇中地工委、峨山县工委发动领导了峨山革命武装起义,而后,参加起义的各路武装1000多人转移至大棚租村进行休整。11月20日,滇中地工委、峨山县工委将起义主力部队组建为峨山游击大队。经过几次战斗,取得了胜利。12月1日,峨山起义各路武装向峨山西北山区转移,沿途解放了各乡镇。峨山游击大队于1949月6月按照省工委的决定,改编为滇中游击支队;同年9月扩编为根据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的决定,滇中游击支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独立第一团”(简称“滇中独立团”),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滇中地区唯一一支武装主力部队,为滇中地区解放、保卫新生人民政权做出重要贡献。该旧址是峨山革命的重要活动场所和革命根据地,为峨山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峨山县重要的近现代史迹,具有较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2009年8月,市、县两级筹资19.3万余元实施全面修复。2017年11月,县委史志办用专项资金实施修缮。现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2年1月,公布为峨山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存较好。现为大棚租村二组公房,产权属于集体。管理单位为小街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