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萍、李益杰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过程中融入拯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的提案,已交由我们研究处理,现答复如下: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振兴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一、峨山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基本情况
峨山彝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名为嶍峨部,旧名嶍峨,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面积19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4万多人,辖3镇3乡2街道、78个村(社区)、57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彝、汉、哈尼、回、蒙古25个族人民。少数民族占62.8%。其中彝族人口占53%,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东接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区毗邻。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双江镇,距玉溪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塔区州城镇24.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峨山彝族分聂苏、纳苏、山苏三个支系,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峨山县民族文化主流。近年来我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较快,截至2022年12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9项,其中:非遗项目51项,国家级1项:彝族花鼓舞(传统舞蹈),省级项目4项:彝族服饰(传统工艺)、彝族四腔(传统音乐)、彝族开新街(民俗)、“彝族花鼓舞之乡”(区域性文化),市级项目16项,县级项目30项;代表性传承人58人,省级传承人7人(现健在3人,分别是彝族服饰传承人肖会玉、彝族花鼓舞传承人柳学光,彝族四腔李成刚),市级传承人19人,县级传承人32人。我县已经在各街道乡镇建立省级非遗项目“彝族花鼓舞”传承点(14个)和“彝族四腔”传承点(2个),共16个传承点,确保传承活动的开展。
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一直以来,全县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独自特色魅力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各部门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的力度,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重点倾斜,多措并举,加强领导,2017年成立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和由文化、宣传、公安、民宗、国土、农业、住建等部门组成的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建立了传承保护和传承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职能,在县文化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和档案室,对全县物质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做到了家底清楚、资料齐全、数据准确。并按规划对传承人和项目实施申报、传承、利用等保护工作,与各级传承人签订《峨山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协议书》,组织并支持各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起到保护发展作用。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保障机制。我县已在各街道乡镇建立16个非遗传承点,“彝族花鼓舞”传承点14个,“彝族四腔”传承点2个,确保传承活动的开展。同时,积极申报、推荐国家、省、市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工制定传承人工作考核办法,严格兑现3个省级传承人每年8000元,市级19个每年5000元传承补助经费。为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保护和传承。通过召开专家、学者参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座谈会调研、摸底、排查等方式,找准峨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及项目,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民间习俗。2015年—2022年,举办了六届“中国彝族花鼓舞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举办首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举办每年一届的“彝族花鼓舞”比赛。汇编《仪式舞蹈与非遗传承——第二届中国彝族花鼓舞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论文集《花鼓舞彝山》,摄制《花鼓飞花》光碟。2022年,将以课题形式公开招标彝族花鼓舞文化研究,召开第三中国彝族花鼓舞保护论坛,公开出版课题研究成果、论坛论文集等相关学术成果。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已建立数字化保护资料库。出版《第二届中国彝族花鼓舞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北京、贵州、四川、昆明和其他彝族地区的60余位专家和县内领导,收到论文20余篇。
(四)以传统文化节庆,打造“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品牌文化。通过火把节、咪嘎哈节、祭祖节、花鼓舞艺术节等民族传统文化节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假日旅游文化经济。节日期间,结合彝族花鼓舞、彝族舞龙、彝族服饰、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彝族四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绣娘评选、长街宴、篝火晚会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不仅烘托了浓浓的节庆情调,而且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彝乡峨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使传统民族文化节庆的开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同时,使传统文化文化在形式和内涵上也得到丰富、充实同时,则成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传统文化节庆活化了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在文化优势转化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峨山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促销,也为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传承传播和保存保护。我县每年开展非遗传承培训班20多次,每年组织传承人学习培训2次以上,每个传承点开展传承培训活动2次以上;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并利用节庆活动到各街道乡镇对我县非遗保护成果进行宣传展示;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我县职业中学、双江小学、岔河乡塔甸镇小学等学校常年开展“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饰”、“彝族四腔”进校园活动;同时积极鼓励我县传承人到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地任外聘教师进行授课。
(六)交流学习和宣传展演。近年来,我县积极走出去,先后到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石林县等地学习各地非遗工作经验,开拓我县非遗保护工作思路。2018年11月,受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我县彝族花鼓舞传承人21人,代表云南省参加“2018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演”和“秋色大舞台南海专场”演出。同月,峨山县省级项目“彝族四腔”参加第二届中国民歌之乡(高邮)全国民歌展演,我县彝族四腔传承人6人,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二届高邮文化艺术节暨全国优秀民歌展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七)主抓“彝族花鼓舞”申报国家级工作。我县非遗项目《彝族花鼓舞》于2006年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6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2016年至2018年间,多次邀请省市级非遗专家对我县“彝族花鼓舞”申报国家级文本、视频材料进行多次修改。在县委县政府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在2006年、2009年、2016年、2017年先后召开了峨山彝族自治县花鼓舞研讨会,其中2016年,邀请到省文化厅非遗处、省非遗中心等十余名专家、老师对我县彝族花鼓舞进行详尽的指导,对我县申报材料的制作做出了极大地推动。2017年7月举办“第三届中国彝族花鼓舞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自北京、贵州、四川、昆明和其他彝族地区的60余位专家和县内领导,就当前情势下的保护和传承、申报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收到论文20余篇,并形成论文集出版。2018年6月,我县召开“峨山彝族自治县花鼓舞协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协会常务理事(理事),并公布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目前全县共建有彝族花鼓队683支,有省市县三级传承人13名,上万人花鼓队员。每年组织开展花鼓舞进校园、进乡镇(社区)活动8次以上,举办花鼓舞传承培训班10次、组织彝族花鼓舞文艺队出省市比赛或展演3次,多措并举保障彝族花鼓舞的静态保存和活态传承。全县各级各部门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心组织、稳步有序地推进彝族花鼓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如果申报成功,将给峨山带来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品牌效益,对实现峨山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筹措困难。近年来,公共项目支出不断增加,本级财政十分困难,经费投入有限,挖掘、整理工作不够充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没得到系统的挖掘和开发,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二是专业人才紧缺。非遗中心与县文化馆合并办公,有机构没编制,工作人员变换较大,制约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是年轻的传承人难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和发扬,但我县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愿学的不多,有的非遗项目传帮带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得到充分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重要保证。
二是健全机制,完善保护措施。组织民宗、史志、文旅、教育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制度,制定规划,明确措施及目标,有序推进健康推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少数民族文化有效纳入全县的文化事业的总体规划。
三是多种举措,加大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学习,加强宣传、加强交流,互助共进,发扬光大。
最后,感谢你们对我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全力以赴,增加投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充分发挥文化振兴的引领作用和思想保障,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峨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