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县财政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顺势而谋,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全县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保运转、保民生和保障重点支出的工作要求。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辖区内财政总收入82,636万元(中央级收入28,529万元,省级收入8,614万元,市级收入307万元,县级收入45,186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76,497万元增收6,139万元,增长8.03%;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45,186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42,500万元的106.32%,完成调整预算数45,184万元的100%,比上年实际完成数38,621万元增收6,565万元,增长17%。其中:
公共预算收入35,592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33,483万元的106.30%,完成调整预算数35,590万元的100%,比上年增收5,171万元,增长17%。
政府性基金收入9,594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9,017万元的106.4%,完成调整预算数9,594万元的100%,比上年增收1,394万元,增长17%。
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增值税地方部分3,363万元,比上年减1,538万元,减幅31.38%;营业税9,313万元,比上年增收3,467万元,增长59.31%;企业所得税2,977万元,比上年增收1,553万元,增长91.69%;个人所得税1,268万元,比上年减624万元,减幅32.98%;资源税1,266万元,比上年减605万元,减幅32.34%;城市维护建设税1,294万元,比上年减153万元,减幅10.57%;房产税479万元,比上年增收135万元,增长39.24%;印花税277万元,比上年增收10万元,增长3.75%;城镇土地使用税354万元,比上年增收11万元,增长3.21%;土地增值税295万元,比上年减收282万元,减幅48.87%;车船税278万元,比上年增收98万元,增长54.44%;耕地占用税116万元,比上年减收171万元,减幅59.58%;契税959万元,比上年增收273万元,增长39.80%;烟叶税5,338万元,比上年增收480万元,增长9.88%;专项收入1,064万元,比上年减收97万元,减幅8.3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869万元,比上年增收2,491万元,增长658.99%;罚没收入1,950万元,比上年增收112万元,增长6.0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147万元,比上年增收828万元,增长259.56%;其他收入985万元,比上年增收237万元,增长31.6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9,044万元,比上年增收1,279万元,增长16.47%。
(二)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支出总量首次突破10亿。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105,756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101,939万元的103.74%,完成调整预算数107,461万元的98.41%,比上年实际完成数91,567万元增加14,189万元,增长15.5%。其中:
公共预算支出94,692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90,494万元的104.64%,完成调整预算数95,765万元的98.88%,比上年增支13,255万元,增长16.28%。
基金预算支出11,064万元,完成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11,445万元的96.67%,完成调整预算数11,696万元的94.60%,比上年增支934万元,增长9.22%。
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920万元,比上年增支3,933万元, 增长35.80%;国防支出404万元,比上年增支149万元, 增长58.43%;公共安全支出4,404万元,比上年增支348万元,增长8.58%;教育支出17,379万元,比上年增支1,530万元,增长9.65%;科学技术支出653万元,比上年增支301万元,增长85.5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08万元,比上年减241万元, 减幅19.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06万元,比上年增支1,886万元,增长16.81%;医疗卫生支出9,740万元,比上年增支1,431万元,增长17.22%;节能环保支出2,247万元,比上年增支1,643万元,增长272.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17万元,比上年增支392万元,增长21.48%;农林水事务支出14,661万元,比上年增支49万元,增长0.34%;交通运输支出3,533万元,比上年减1,247万元,减幅26.09%;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减支451万元,减幅49.2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09万元,比上年增长170万元,31.54%;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69万元,比上年减241万元,减幅77.7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926万元,比上年增支301万元,增长48.16%;住房保障支出7,103万元,比上年增2,659万元,增长59.83%;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增565万元,比上年增支189万元,增长50.27%;其他支出576万元,比上年增支447万元,增长346.5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8,896万元,比上年增支1,066万元,增长13.61%。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全年收入总计97,105万元,其中:本级收入35,592万元,补助收入60,664万元(含返还性收入2,26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5,364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3,036万元),上年结余526万元,调入资金323万元。全年支出总计96,823万元,其中:本级支出94,692万元,上解支出2,131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地方财政公共预算结余282万元。
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全年基金预算收入总计11,288万元,其中:本级完成基金预算收入9,59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94万元。全年基金预算支出总计11,218万元,其中:本级安排支出11,06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54万元,收支相抵,年末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70万元。
二、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多措并举保增长,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尽管经济形势严峻,财政收入仍然实现稳键增长,增速保持在两位数,地方财政收入过4亿大关。
目标考核作基础 为确保税收稳定增长,紧扣全年目标任务,早安排、早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部门目标考核责任,实行奖惩挂钩,努力确保全年收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加强联动作保障 逐月分解收入任务,认真落实征管责任,大力开展综合治税,形成社会化协税护税网络和财税银联动征收网络体系,确保依法治税,应收尽收。
税源管理作保证 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监控,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二)加大投入惠民生,倾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06万元,增长16.81%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做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共收缴养老保险基金8,756万元,保证了4,179人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共筹集城乡低保金1,185万元,确保了城乡贫困户7,549人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0人。完善分配机制,持续增加城乡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困难家庭生活补贴。建立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发放基础养老金1,333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9,740万元,增长17.22%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标准,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拨付财政资金3,673万元,确保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共有118,48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9%,减免参合农民医疗费3,284万元,减免215,740人次,初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推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县医院住院大楼建成使用,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力度,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考核办法,并提高了村医补助标准,增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支出17,379万元,增长9.65% 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有学生实现了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惠及19,049名学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逐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健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跨村就读学生路费补助,享受人数4,060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享受人数8,009人;实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享受人数226人,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化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困难,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校舍新建长效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校点布局调整基本达到了中期规划目标。
(三)落实政策促发展,全力支持社会改革发展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平台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加快发展,共投入农业建设资金14,661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500亩,新增设施农业250 亩。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1 个,项目总投资1,904万元,财政奖补资金达823万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巩固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化肥农药综合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助等惠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加强扶持打造产业平台 投入经济建设资金1.5亿元,科学布局,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四个一”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两个工业园区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财政职能转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县委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认真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地给予企业财政扶持,共争取上级支持企业发展资金4,325万元。
加强引导完善融资平台 完善财税政策体系,大力促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促进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等产业金融加快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积极鼓励我县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担保公司1户。共向中小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13,467万元,提供贷款担保390万元,为缓解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改革创新求规范,着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及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县206个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上线操作,财政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强化了银行账户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采取单位自评、财政部门重点评价等方式,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新路径。
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和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力度,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加强对财力、资金的动态分析,做到统筹考虑,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保证预算收支平衡,促进财政的良性循环发展。政府性债务管理不断加强,严格执行举债审批制度,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建立政府债务良性循环机制,主动防范和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切实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提升了财政管理水平。
监控机制不断健全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全年集中支付总额达到9.7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92%以上。政府集中采购规模1,545万元,资金节约率12.5 %。坚持经费保障与行政成本控制相结合、行政责任与加强监督相结合,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行政成本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预算单位财务大检查,堵塞财务漏洞,加强财务管理。
信息公开不断突破 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在门户网站公布财政工作情况,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建立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公开渠道,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全面公开政府预算报告、预算草案。推动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定期向社会公布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告。
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可用财力增长不多,税收占比不高,收入结构不合理,导致财政资金缺口较大,收支矛盾突出。经费支出标准不健全,尚未完全达到“预算有定额,支出有标准”这一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相当一部分支出没有标准,或是虽然有标准但标准制定不科学,从而导致标准与实际开支不适应,对财务管理中带来了许多困难。全县财会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12年是实施经济发展“四个翻番两个倍增”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奋斗目标,积极应对,有所作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财政运行平稳,财政增收基础不断稳固,整体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支出实现应保尽保。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和关心关怀的结果,是各位代表监督和理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对各位代表多年来对财政部门工作的关心帮助和理解表示衷心感谢,并恳请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对财政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
2013年预算草案
2013年我县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在财政收入方面,多年持续增长后,税收增长的幅度不断下降,特别是在新的一年,在国家减税让利的背景下,税收收入将进一步减少。在支出方面,工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刚性支出需求巨大,偿债任务十分艰巨。所以,要保持财政平稳运行十分困难。
一、预算安排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培植财源,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打基础、兴产业、创特色,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坚持依法理财,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健全财政体制机制,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算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201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安排50,000万元,比上年增4,814万元,增长10%。其中:公共预算收入安排39,390万元,比上年增3,798万元,增长10%;基金预算收入10,610万元,比上年增1,016万元,增长10%。
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增值税3,700万元;营业税11,880万元;企业所得税1,490万元;个人所得税530万元;资源税1,42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700万元;房产税460万元;印花税270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400万元;土地增值税250万元;车船税280万元;耕地占用税600万元;契税740万元;烟叶税6,450万元;专项收入1,320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170万元;罚没收入2,390万元;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260万元;其他收入1,080万元。
(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2013年县本级财政可用财力预计为114,450万元(含预计当年上级专款补助40,77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114,450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数105,756万元增8,694万元,增长8%。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01,900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550万元。
公共预算支出项目按功能安排主要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0,955 万元;国防284万元;公共安全4,295 万元;教育19,489万元;科学技术52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1,05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3,551万元;医疗卫生10,288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629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55万元;农林水事务16,375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808 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 517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80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343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0,202万元;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165万元;预备费650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7万元;其他支出4,631万元。
(三)2013年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计算,我县2013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平衡情况是:全年收入总计104,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9,39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4,141万元(含预计当年上级专款补助38,900万元),上年结余282万元,调入资金187万元。全年支出总计104,000万元,其中,县本级支出101,90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100万元。收支平衡。
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年基金收入总计12,5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10,61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870万元(预计当年上级专款补助1,870万元),上年结余70万元。全年基金支出总计12,550万元。收支平衡。
三、2013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3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攻坚之年,是推动峨山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对于促经济跨越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确保与省市同步实现 “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增收节支并重,在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上争创新佳绩
把调优收入结构、壮大财政实力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大收入“蛋糕”。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充分利用财税库行联网,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强化收入运行监控,切实提高征管效能;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继续深挖非税收入增收潜力,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完善组织收入工作中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做到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财政收入的良好局面,确保经济发展成果及时体现为财政增收。强化预算执行,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支出实行零增长,倡导勤俭办事,制止铺张浪费。
(二)坚持有保有压,在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上谋求新作为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三大作用,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大科技投入,落实好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认真落实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政策,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的比重;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程,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和多渠道补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支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落实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政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文化投入,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调结构促转型,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的配合联动机制建立,加大督查考核奖惩力度,严格问责问效。以工业、住建、交通、农业、水利等重大项目为重点,加快项目遴选、论证和立项报批步伐,扎实开展前期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和省、市支持。倾力支持双小工业园区、化念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做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工作,推动园区发展,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适时推出财税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切实做好对企业扶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落实,不断壮大企业生产扶持基金,积极推动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巩固和扩大财源。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以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和措施,吸引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到我县投资,提升我县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支持彝人谷景区开发建设,积极扶持开发和培育旅游品牌,繁荣第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金融服务建设,努力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投融资改革和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县属投融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投融资能力,着力破解峨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综合运用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支持农业设施项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涉农补贴、农业保险制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支持生态城镇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抓分配促公平,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积极的财政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扩大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积极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支持中央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失业人员、优抚救济对象和特困户补助标准等民生政策。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保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报销水平。健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租房补贴政策,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努力构建面向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
(五)以改革强管理,在推进科学化精细化上构筑新优势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推进 “ 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 ”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 “ 三位一体 ” 组织管理改革,完善一体化运作机制,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坚持绩效优先、约束有力、规范透明,有序推进部门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全力推进 “ 公务卡 ” 改革;有序推进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继续打造 “ 阳光财政 ” ,加快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不断提高预算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度,增强财政工作公信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进行到哪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推行风险评价预警,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形成融资规范、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长效机制,努力防范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