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峨山彝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董 宁
(2006年2 月16 日)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县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流通活县、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战胜了50年不遇的罕见旱灾,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8,574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49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87万元,比上年增长9.2%;辖区内财政总收入22,950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地方财政收入1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比上年增加2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8元,比上年增加363元。
一、地方财政收入执行情况
全县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7,267万元,比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7,161万元增收106万元,增长1.5%,比上年增收1,000万元,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00万元,比年初人代会通过预算数11,050万元增收450万元,增长4.1%,比上年增收1,456万元,增长14.5%。其中:县级收入完成4,799万元,比上年增收313万元,增长6.98%;乡(镇)级收入完成6,701万元,比上年增收1,143万元,增长20.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86万元,比上年增收1460万元,增长14.9%,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214万元,比上年减收4万元,下降1.8%。地方财政收入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铁矿石、煤炭、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销两旺,带动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普遍增收;二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大幅度增收。此外,由于受税收政策因素影响,营业税比去年减收较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1.增值税地方部分完成2360万元,比上年增收335万元,增长16.5%。
2.营业税2721万元,比上年减收743万元,下降21.5%。
3.企业所得税403万元,比上年增收183万元,增长83.6%。
4.个人所得税254万元,比上年增收92万元,增长56.8%。
5.资源税1027万元,比上年增收629万元,增长158%。
6.城市维护建设税503万元,比上年增收101万元,增长 25.1%。
7.房产税194万元,比上年增收36万元,增长22.8%。
8.印花税130万元,比上年增收57万元,增长78.1%。
9.城镇土地使用税71万元,比上年增收19万元,增长34.6%。
10.车船使用税79万元,比上年减收6万元,下降7.1%。
11.农业税170万元,比上年减收19万元,下降10.1%。
12. 烤烟农特税1601万元,比上年减收253 万元,下降13.7 %。
13.耕地占用税36万元,比上年增收6万元,增长20%。
14.契税214万元,比上年增收146万元,增长214.7%。
15.行政性收费收入316万元,比上年增收290万元,增长111.2倍。
16.罚没收入642万元,比上年增收397万元,增长162%。
17.专项收入514万元,比上年增收149万元,增长40.8%。
18.其他收入17万元,比上年增收7万元,增长70%。
二、地方财政支出执行情况
全县地方财政总支出28,753万元,比上年减支731万元,下降2.5%。其中:县级支出完成 24,111万元,比上年减支718万元,下降2.89%;乡(镇)级支出完成4,642万元,比上年减支13万元,下降0.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383万元,比上年增支229万元,增长0.8%;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370万元,比上年减支960万元,下降72.2%。财政支出减支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据省市财政对部分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的有关要求和精神,今年省市教育补助等专款共计2432万元直接拨入专户,未列入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如考虑此项因素,今年我县地方财政支出将达到31,185万元,比去年增1701万元,增长6%;二是2003年结转的教育和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基金预算支出413万元,列入了2004年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加之本年上级补助资金收入较上年减少,基金预算支出呈现大幅度下滑;三是今年市级调减了各县区工作目标奖补助和省级取消了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励政策,补助收入增减相抵后,2005年我县上级补助收入比2004年减少1687万元。与此同时,工作目标奖提高标准,导致人员经费支出增支。全年人员经费支出达20,077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3.5%,比去年增411万元。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1.基本建设支出387万元,比上年减支18万元,下降4.4%。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28万元,比上年减支992万元,下降81.3%。
3. 科技三项费用335万元,比上年增支217万元,增长183.9 %。
4.农业支出1682万元,比上年增支70万元,增长4.3%。
5.林业支出660万元,比上年增支150万元,增长29.4%。
6.水利和气象支出916万元,比上年增支152万元,增长19.9%。
7.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812 万元,比上年增支320万元,增长65%。
8.流通部门事业费97万元,比上年减支20万元,下降17.1 %。
9.文体广播事业费960万元,比上年减支209万元,下降 17.9%。
10.教育支出6081万元,比上年减支773万元,下降11.3%。
11.科学支出57万元,比上年减支1万元,下降1.7%。
12.医疗卫生支出2427万元,比上年增支590万元,增长32.1%。
13.其他部门事业费655万元,比上年减支113万元,下降14.7%。
1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863万元,比上年增支101万元,增长13.3%。
15.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3120 万元,比上年增支186 万元,增长6.3%。
1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49万元,比上年减支222万元,下降28.8%。
17.国防支出127万元,比上年增支95万元,增长296.9%。
18. 行政管理费4827万元,比上年增支464万元,增长10.6 %。
19.武装警察部队支出31万元,比上年减支11万元,下降26.2%。
20.公检法司支出1884万元,比上年增支495万元,增长 35.6%。
21.城市维护费355万元,比上年减支15万元,下降4.1%。
22.其他各项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排污费和教育费附加支出等)1330万元,比上年减支237万元,下降15.1%。
三、地方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8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640万元,上年结余256万元,收入总计 29,18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38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720万元,支出总计29,103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余79万元。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预算收入214万元,上级补助基金收入156万元,收入总计370万元;基金预算支出370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2005是我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县财税收支任务圆满完成,确保了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并消化了1082万元历年隐性赤字,逐步偿还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影剧院欠款、老公费医疗欠款、历年专款等历年政府性债务,全年上级专项资金拨付率占当年上级下达专款总额的117%。但是,我县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包袱过重,社会经济发展对财政资金需求旺盛,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收节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应对并逐步加以解决。
四、主要工作
一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财税部门通力协作,克服困难,狠抓收入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增收后劲
围绕“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培植财源,拓展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一是切实把烤烟生产作为全县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点来抓,保证重点税源收入稳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成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8项,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泰国TCC集团并购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酿酒业。三是加快非公经济发展,认真落实非公有制有关优惠政策,巩固国企改革成果。四是增加投入,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加强收入征收管理
财税部门以狠抓收入征管为中心,齐心协力,确保收入任务完成。一是加强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和欠税清缴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坚决杜绝新欠产生。二是根据税源特点,及时研究实施促进税收增长的激励政策,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三是加大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收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四是广泛开展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全民纳税和单位缴费意识。
(三)保障公共需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原则,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确保了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增收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县投入在农林水和扶贫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3328万元,主要解决了峨山大河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化念党宽段河道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基本烟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抗旱防汛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1980口,小水窖3746口,重点防护林工程11,000亩和退耕还林26,000亩,水浇地建设15,190亩,解决和改善了9295人和1174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小街、双江片区通过验收,甸中片区已启动。组织实施亚尼整村推进标准化综合扶贫试点和14个重点村整村推进等各类扶贫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全县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全年社会保障支出3669万元,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下岗位失业人员生活费的及时发放,开发就业岗位1458 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3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同时,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全年开支253万元,发放了3988名低保对象的生活补助,基本保证了社会困难群众的生活所需。
――切实保障教育、卫生投入。全年投入教育专项资金751万元。重点解决了大龙潭小学、甸尾小学、小街小学等乡镇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19734平方米,顺利实施了双江中学、万和小学等四所学校整体搬迁,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兑现了全县7920名中小学生半寄宿制生活补助,实现14,708名小学生和贫困初中生的免费上学,完成了峨山职中、峨山一中等6所学校的改革试点工作。全县医疗卫生支出2427万元,主要用于职工基本医疗支出、医疗卫生单位支出及基础设施改善。着力解决了历年老公费医疗和基本医疗保险欠费,购置了120急救车,成功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群众的看病难问题进一步缓解。
――加大政法建设投入。全县公检法司支出1884万元,同比增长35.64%,重点解决了看守所搬迁、检察院办公楼欠款和创建无毒县经费。加大了公检法司部门的公用经费保障力度,逐步解决了政法部门装备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四)强化财税监督,严格依法理财
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峨山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峨山县“乡财县管乡用”实施方案》,进一步堵塞了财政管理漏洞,强化了预算约束力,规范了收支管理,促进依法理财水平提高。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严格执行财经法规,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执法检查,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大检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执法检查,对支农资金、救灾资金等重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开展各种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收支管理,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县财税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的发展思路,以加快发展为核心,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创特色,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确保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 始终坚持“收支平衡、真实可靠、节约统筹”的原则,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建议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安排8150万元,比上年增883万元,增长12.15%;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2,700万元,比上年增1200万元,增长10.43%,其中: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222万元,比上年增8万元,增长3.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478 万元,比上年增1192万元,增长10.56%,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增值税地方部分2650万元,比上年增290万元,增长12.29 %;营业税3200万元,比上年增479万元,增长17.60%;企业所得税415万元,比上年增11万元,增长2.72%;个人所得税270万元,比上年增16万元,增长6.30%;资源税1130万元,比上年增103万元,增长10.02%;城市维护建设税560万元,比上年增57万元,增长11.33%;房产税270万元,比上年增76万元,增长39.18%;印花税140万元,比上年增10万元,增长7.69%;土地使用税70万元,与上年持平;车船使用税83万元,比上年增4万元,增长5.06%;农业特产税1800万元,比上年增199万元,增长12.43%;耕地占用税70万元,比上年增34万元,增长94.44%;契税200万元,比上年减14万元,下降6.54%;行政性收费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增8万元,增长2.53%;罚没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58万元,增长9.03%;专项收入532万元,比上年增18 万元,增长3.50%;其他收入64万元,比上年增47万元。
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建议
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计算,今年全县财政可用财力为25,77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 25,778万元(不含上级专款,下同),其中:县级支出21,396 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100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135万元;农业支出1475万元,林业支出563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250 万元;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467万元;流通部门事业费99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 734万元;教育支出7200万元;科学支出4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760万元;其他部门事业费483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329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3346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15万元;国防支出11万元;行政管理费4451万元;武装警察部队支出45万元;公检法司支出1734万元;城市维护费105 万元;政策性补贴支出64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25万元;专项支出30万元;其他支出800万元;总预备费300万元。地方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22万元。
三、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计算,我县200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全年收入合计26,60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7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044万元,上年结余 79万元。全年支出合计26,60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778万元,上解支出823万元。收支相抵,当年年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结余为零。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22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22万元,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现行财税体制和我县经济发展状况,本着“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来测算安排的。财政收入的安排充分考虑了现行税收收入政策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应收尽收,收入打足。财政支出的安排根据我县实际可用财力,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了人员支出不留缺口,正常运转基本保证,重点项目优先确保。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今年考虑到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的因素,财政资金在优先保证了人员支出和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办事和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考虑到历年欠拨的上级专款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的支出因素,安排了总预备费300万元。由于今年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历史包袱十分沉重,一些应该解决的政府性负债仍然无法安排,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也无法安排。
各位代表,2006年的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财政收支矛盾和资金供求矛盾仍然非常突出,要完成今年的财税任务,实现年终财政收支平衡,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希望各级各部门充分认清形势,理解财政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增收节支,真抓实干,共谋发展。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完成2006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确保财政收支任务的完成,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紧紧围绕“一瓶酒、一壶油、一包化肥、一块铸铁”四个重点特色产业,扎扎实实抓项目技改扩建工作,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畜牧养殖结构,继续把烤烟作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力抓好烤烟生产。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二)强化收入征管,圆满完成收入任务
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夯实征管基础,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今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零星税源的征管,严防税收流失。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下岗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税款的减、免、缓,严格控制优惠政策执行对象和范围,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强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运行质量
坚持“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方针,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今年在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一是要确保农业、扶贫、就业和再就业等重点项目资金的安排拨付,更加关注人民生活和群众利益问题的解决。二是要以县庆五十五周年为契机,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三是要保证中央、省级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资金的拨付及项目资金的落实,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深化财税改革,全面实施“乡财县管乡用”
今年要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改革,稳定推进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重点是全面实施以“乡财县管乡用”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支、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由县级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切实做到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与核算权分离,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五)加强财税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相关财税法律法规,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坚决维护财经纪律。一要进一步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新增预算审批程序,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二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加大跟踪问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要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秩序,完善内部管理措施,促进会计工作法制化。四要深入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和财务大检查,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各位代表,2006年的财政预算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将继续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认真落实好本次人代会通过的各项决议,为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