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铸牢”主线,挖掘用好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
发布时间:2024-11-15 11:22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诸多流传至今的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在我国红河流域,各族群众以牛、马、田、水等为载体,结成团结互助的牛马亲家,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如亲戚般世代交往。

本调研组深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面考察牛马亲家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研究其内涵与本质,阐释其对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牛马亲家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的生成基础

红河州地处滇南,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等11个民族。各族群众相邻而居,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往来、相近相亲,以牛、马、水、田等生产生活资料为联结载体,经友好协商,自愿结成亲家关系,当地俗称牛马亲家。这种关系的产生具有深厚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文化基础,其本质是族际关系的再造与重构。

自然环境基础。生存空间交错是牛马亲家关系生成的自然环境基础。红河州山谷错落连绵,海拔气候不一,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族群众彼此交错、农时不一而又相互联结的生产生活空间。当地傣族群众多居住在河谷地区,而哈尼族群众多居住在山间梯田地带。初春时节,河谷地区气候温暖、青草嫩绿,正值撒种栽秧之际,耕牛驮马由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傣族亲家使用。四五月间,山间梯田进入犁田栽秧之时,而此时河谷地区正值农闲,傣族群众便赶着耕牛驮马上山帮助哈尼族亲家进行农事劳作。六七月间,傣族群众忙着插栽晚稻,哈尼族亲家则赶着牛马下山一起劳作。晚稻栽完,河坝炎热,牛马交给哈尼族亲家带至水清草肥的山区饲养。十月以后,山坝气候转冷,草木干枯,牛马则回到气候相对温暖的河坝过冬。生产生活空间的交错联结,便于各族群众共同饲养、繁殖和使用牛马,来应对农时节令的变化,实现牛马等生产资料错峰使用、共同饲养。

生产生活基础。生产生活互惠互助,是结成牛马亲家的生计基础。耕牛在红河州各族群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依靠耕牛耙田犁地,个体农户往往无力购买耕牛等大牲畜。各族群众自愿结成牛马亲家,共担饲养成本、共用耕牛劳作、共享养殖收益,既节约了耕牛购买及使用成本,又提高了养殖收益,还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民族关系基础。总体来看,历史上我国红河流域各民族关系较为融洽。首先,习俗相近。长期以来,当地各族群众都有认干亲、拜亲家习俗。除结成牛马亲家外,当地还有因给子女起名而结成的人亲家。如,汉族群众给哈尼族干子女起汉语名字,汉族干子女也有哈尼语名字,这些传统习俗拉近了各族群众的距离。其次,语言互通。当地各民族相互通晓彼此语言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汉族群众会讲哈尼语,哈尼族群众会说彝语等。第三,节日同过。各民族互相邀请,同过本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惯例。例如,哈尼族传统节日十月年、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都是各民族共同欢庆的节日。

                                            传统习俗蕴含的时代价值

       牛马亲家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打破了地理与族际界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推动交往。牛马亲家促使多民族的两个或多个家庭及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接纳,结亲以后交往更加密切,情感更加相亲,风俗习惯更加交融。这种跨民族的亲家关系,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培养了年轻一代开放包容的心态,提升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例如,在红河县迤萨镇龙街村,大多数傣族、汉族村民都与居住在半山腰的哈尼族、彝族村民存在牛马亲家关系。龙街村现已推广机械化生产,但亲家关系依然密切,是代代相传的情感联系。
        增进认同。牛马亲家关系中,牛、马不仅是各族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的必要生产资料,也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助的纽带。牛马亲家的友好关系逐步从个体家庭之间的相互帮扶和互惠互利扩展到家族、村落,深化了各族群众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增进了情感和认同,进一步夯实了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促进团结。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需要内驱力,要借助相应的载体,以共同利益为联结,让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习惯,并从中受益。牛马亲家基于牛、马这类重要生产资料,促进了各族群众交流往来,联结了共同利益,强化了情感联系,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而这种深入的利益联结、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融,也从利益、意识、情感等维度实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诸多类似牛马亲家的民族团结互助传统习俗,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对此类资源应挖掘利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内容、载体、形式等方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云南民大调研组   峨山统一战线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