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为媒,以舞传情
7月18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如约而至
作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相传,其起源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密不可分——火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象征,既能驱散黑暗、祛除灾邪,又能带来温暖与丰收。
历经千年传承,火把节已成为集祭祀祈愿、欢庆丰收、亲友相聚、文化交融于一体的民俗盛典,不仅寄托着大龙潭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神山取火:延续千年的神圣仪式
火把节的序幕,从大西神山火坛的取火仪式正式开启。每逢节日来临,大龙潭乡的取火队都要前往大西神山采集火种。在这里,彝家儿女严格遵循最原始的取火方式,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以传统的钻木取火方式引燃火种。
紧接着,开始传递圣火。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译将火种保存在马灯内,随后由取火队护送下山。这束火种不仅是光明的象征,更凝聚着彝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
花鼓舞比赛:展现乡土文化的活力
花鼓舞是彝族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也是火把节里不可或缺的亮点。每年火把节,大龙潭乡花鼓舞队都会前往峨山县,参加彝族花鼓舞大赛。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以铿锵的鼓点配合矫健的舞步,时而展现彝家儿女的豪迈气概,时而流露生活中的细腻温情,让外界透过舞蹈感受到大龙潭乡独特的乡土风情与蓬勃的精神面貌。
村民共舞:传递最质朴的欢乐
火把节的热闹,渗透在每个村组的角落。当夜幕降临,村民便会自发聚集,伴着轻快的鼓点跳起花鼓舞。没有舞台的束缚,不分年龄与身份,老人带着孩童,邻里相携相伴,鼓声、歌声与笑声在夜空中交织。灵动的舞步踏出了对团圆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在舞蹈中凝聚情感,共享节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