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峨山民族团结广场上,一阵悠扬婉转的四弦声准时响起。八十多岁的赵理邦端坐于石阶中央,指尖在四根弦上灵活跳跃,《绕峨赛热伤啦该伤啦》的欢快旋律便如清泉般流淌开来,引得周边群众纷纷驻足,踏着节奏翩翩起舞。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四弦活谱”的彝族老人,用一生的时光与四弦相守,让峨山彝族的古老乐韵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着蓬勃生机。
“从小就爱听那弦子响”
1941年,赵理邦出生在彝族文化浸润的峨山大地,耳畔从未间断过四弦的吟唱。村里的老艺人总爱在路边拨动琴弦,那或激昂或温婉的调子,像磁石般吸引着年幼的他。“小时候不懂乐谱,就跟着老人们的琴声晃脑袋,听得多了,连哪段该快、哪段该慢都慢慢学会了。”赵理邦笑着回忆。
少年时的他,常常蹲在老艺人身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按弦的手指,悄悄在膝盖上模仿拨弦的动作。没有乐器,他就用橡皮筋绑在木板上代替琴弦,反复琢磨指法;遇到不懂的节奏,就追着老艺人问上半天,能研究一整天。中青年时期,尽管工作繁忙,他始终没放下这份热爱,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走到哪儿听到新的曲调,就立刻记下来,回家后对着四弦一遍遍试弹,硬是攒下了厚厚的一摞“曲谱笔记”。
退休后,赵理邦终于能全身心扑在四弦上。他把家里的一间小屋改造成“琴房”,墙上挂满了不同年代的四弦,桌上堆着泛黄的乐谱手稿。每天清晨,邻居们总能听见他的四弦声准时响起,一曲曲练得精益求精。“弹四弦就像做人,得较真,每个音都要准。”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打破门户,才能让四弦活起来”
在彝族传统里,四弦技艺多是家族内部口传心授,鲜少外传。但赵理邦却不这么想:“好东西藏着掖着,迟早会被忘光。得让更多人会弹、爱弹,这门手艺才算真正活下来。”
他主动敞开家门,只要有人想学,不论老少,他都耐心教授。起初,有人劝他“留一手”,他却摆摆手:“我这手艺也是从老辈人那学来的,现在传给年轻人,是本分。”他的教学有股“较真”劲儿,要求弟子们“先把音准练到闭着眼都错不了,再谈技巧”。
如今,赵理邦的徒弟已有50余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许多时候,他的“琴房”里总是挤满了人,有人练指法,有人讨教曲调,他则穿梭其间,时而示范,时而纠正,笑声与弦音交织在一起。他还在社区、老年大学开办公益课堂,年均授课超50课时,200多名爱好者在他的点拨下,走进了四弦的世界。
“把曲子刻在心里,传给后人”
“四弦不是死的乐谱,是活的故事。”赵理邦深知,光会弹还不够,得让这些古老曲调有根可循。退休后的十余年间,他踏遍峨山的村村寨寨,把散落在民间的四弦曲目、舞词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四弦舞词专辑》。这本厚厚的手稿,填补了峨山四弦系统性文字记录的空白,如今已成为当地传承四弦的“教科书”。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四弦的声音,他还应峨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录制了四弦弹奏CD和磁带。《彝族迎宾曲》《跳乐欢歌》等曲目,成了本地广场舞、火把节的标配背景音乐,走到哪儿都能听见那熟悉的旋律。
在赵理邦的家里,珍藏着不少“宝贝”:不同年代的四弦乐器,木质温润,音色醇厚;《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四弦舞词专辑》的手稿修订版,字里行间满是修改的痕迹;还有历年演出、教学的视频录像,记录着他与四弦相伴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念想,也是给后人的交代。”他说。
如今,尽管年事已高,赵理邦依旧坚持每天练琴、授课。广场上的弦声,课堂里的讲解,手稿上的字迹,都在诉说着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正如他常对弟子们说的:“四弦是彝族的魂,只要弦声不断,根就不会断。”
从年少时的耳濡目染,到退休后的全身心投入,赵理邦用八十余载的人生,与四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守护的弦音,将在代代相传中,让彝族的文化血脉永远滚烫,成为非遗独特的印记。(党建办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