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街道非遗“守”艺人郑彝明:七分天成,三分匠心,让枯木 “根” 生万象
发布时间:2025-05-16 15:40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推开郑彝明家的老院门

院角大树上的“花豹”让人眼前一亮

一段老树根依形雕成猎豹匍匐姿态,惟妙惟肖

走到二楼,四间平房的墙面上、窗台上、廊柱间

500余件根艺作品扑面而来

展翅的雄鹰、饮水的鹿群

背水的彝族少女、耕牛犁地的乡野场景

飞禽走兽与人文风情交织

让人恍若置身于凝固的自然博物馆

 

今年72岁的郑彝明,是双江街道土官人。他正穿着工作服,坐在院子中央的工作台上,打磨着一块形状奇怪的老根。这位有着40年建筑工龄的老匠人,如今已成为专职的“根艺”传承者。不同于传统根雕对木材大刀阔斧的改造,他的根艺创作始终恪守“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准则——用他的话说,“根雕是雕琢木头,根艺则是读懂木头。”

 

从小对“变废为宝”情有独钟的郑彝明,回忆起童年:“小时候看父亲用废木料做家具,就觉得木头里藏着无数可能。” 从泥瓦匠到装修师傅,他总在工地、山林捡拾被遗弃的树根,退休后更是一头扎进根艺世界,将传统彝家木雕与现代审美结合,让枯木逢春。

 

工作台上,未完工的《传承》作品格外醒目:一段弯弯曲曲的木料,左边鼓起来的地方仿佛带着彝族老人,深褐色的树疤恰似老人眼角的皱纹,他脸上的路顺着木纹刻出来,右手撑着脸的姿势和树根的弧度完全贴合;右边凹进去的地方是个扎冲天辫的小孩,脸还没完全雕出来,但从树根裂开的地方,能看出老人和孩子正对着眼笑。

 

在郑彝明的根艺世界里,始终遵循三个准则:

第一,向自然“取经”。他常说:“每根木头都有独特的‘脾气’,要学会观察原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懂’它们的故事。”第二,少雕琢,多保留。他的刻刀只做三件事:剔除腐坏部分、梳理脉络走向、点睛关键细节。顺着树根原有的纹理打磨,天然的肌理比任何雕刻都生动。第三,慢工出细魂。每件作品至少三道工序:先用机器、钢丝刷去掉多余部分的树皮、树根、杂质,再用粗砂纸磨出大概样子,最后再精雕细琢。

对根艺的热爱,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根艺不是生意,是刻进骨头里的喜欢。退休前当建筑工人,别人休息时打牌喝茶,我就蹲在工地角落雕树根;现在年纪大了,还是每天雷打不动泡在工作室,不为别的,就觉得和这些木头待在一起舒坦。”

 

虽然在周边挺有名气,郑彝明始终很纯粹:“我不摆摊、不讲价,有人喜欢就来家里看。”但这样反而吸引了不少人来学,隔壁村的木雕爱好者常带着作品来请教,他总是端出茶,热情地招待大家。最让他高兴的是女婿跟着学——这个年轻的彝族小伙,每天下班后就钻进岳父的工作室,从认树根开始学,慢慢掌握了“顺着形状做意境”的本事,俨然成为了他的“大徒弟”。现在郑彝明还有80件根艺作品在萃秀书院展览,和非遗爱好者一起学习交流进步,这是他最大的乐趣。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满墙的根艺作品上

就像无数被唤醒的精灵

在诉说着彝族匠人对传统非遗技术的敬畏和热爱

图文:党建办 宣传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