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江街道石泉社区董家庄组
曾经荒芜闲置十年的52亩土地上
一座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正迸发蓬勃生机
眼下,基地迎来了重要的育苗移栽阶段
承包者尧明带领工人们
在智能大棚内有序栽种蓝莓幼苗
标志着这片“沉睡”土地
向高效农业产业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万株幼苗扎根沃土 产业布局初具规模
在标准化建设的智能大棚内,工人们正将一株株根系健壮的1702品种蓝莓苗小心植入栽培基质。尧明介绍,当日完成1.5万株幼苗移栽,整个基地规划种植总量达7.5万株,单株种苗成本20元,除部分从专业种苗公司采购外,基地已同步启动自主育苗工作。
“我们选择的1702品种属于花香蓝莓,具有果实饱满、风味独特的优势,预计今年11月进入成熟期,恰好赶上春节前的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大、蓝莓单价高,届时市场均价可达100元/公斤,峰值价格能达到300元/公斤。”他表示,基地采用科学的错峰种植规划,确保蓝莓成熟上市期与传统产区形成差异化竞争。
智能设施构建“植物工厂”科技支撑产业升级
与传统农业种植不同,石泉蓝莓基地的大棚内布满了智能化设备:自动滴灌系统根据土壤墒情精准供水,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监测环境数据,遮阳与补光装置可自动调节光照强度。
“这套智能控制系统能将棚内温湿度波动控制在5%以内,完全模拟蓝莓原生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尧明指着中控屏幕介绍,基地选址充分利用了当地“低海拔、昼夜温差适中”的气候优势,结合智能化设施,实现了“人工小气候”与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石泉这块地,气候真的很不错,这也是吸引我来这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尧明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基地延续了前期规划的无土栽培技术路线,采用基质盆栽模式进行立体种植。相较于传统土壤种植,这种技术不仅能有效规避土传病害,还可通过精准调配营养液,将单株产量提升20%以上。石泉社区党总支书记许红丽表示:“从土地流转到技术落地,社区全程参与基地建设,我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让‘荒田’变成‘金地’。”
产业振兴惠及民生 集体经济注入活水
在移栽现场,周边村民们熟练地进行着起苗、定植、浇水等工作。据了解,基地优先雇佣董家庄组及周边农户,提供日均130元的务工收入,现在工人共有10余名。“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天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正在劳作的村民李玲笑着说。
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同样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云南尼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承租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4万元固定收入。许红丽坦言:“过去这片土地长期撂荒,不仅浪费资源,也成了社区发展的‘心病’。如今通过引进现代农业企业,不仅激活了土地价值,更探索出‘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赢模式。”
亩产破吨勾勒丰收图景 三产融合谋划长远
按照种植规划,基地达产后每亩产量将超过1吨,预计年总产量突破60吨,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尧明透露,除鲜食蓝莓外,基地已着手谋划蓝莓深加工项目,计划建设小型冷藏库和初级加工车间,开发蓝莓果酱、果干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我们还在探索‘农业+旅游’的可能性,未来将开放大棚采摘体验,让更多人走进这片‘蓝色田野’。”
随着7.5万株蓝莓幼苗在智能大棚内扎根
曾经的杂草丛生转变为如今的生机盎然
一幅“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
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片曾经的“撂荒地”
正通过现代农业的智慧灌溉
孕育出属于石泉的“莓”好未来
图文:党建办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