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街道:清泉篾匠守艺30年,用一根竹篾“编活”非遗
发布时间:2024-12-10 17:16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双江街道富泉村清泉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热,适宜竹子生长,全村共种植竹子400多亩。清泉竹编文化源远流长,以家庭传承为主,最先主要编织各种日常用品、器具、农具等,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清泉一张响亮的“名片”。

文化根脉融入血液,赤诚坚守非遗传承

青青竹篾条,慢慢紧箩筐。

篾匠董会琼正在嶍峨古镇萃秀书院编制竹篓,没有复杂的工具,一柄弯刀,一双巧手,选竹、开竹、破篾、编制……指尖灵动之间,丝丝回环,纵横交错,一件件精致优美的竹编工艺品显露“精美的容颜”。

董会琼出生在清泉组一个“篾匠”家里,祖辈多从事竹编手艺,耳濡目染,从11岁起就跟随父母学习竹编这一技艺。日复一日的破篾,年复一年的编织,三十余载静心编竹,不仅让董会琼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竹编经验,期间无论生活经历如何变迁,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始终伴随着她,并于2016年被评为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董会琼说:“有机会就一直学,除了自己学之外还要教,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全力把技术教给他们。”

如今,只要看到好看的造型,她都能照着样子做出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师傅”,她编制的竹制品摆放在嶍峨古镇萃秀书院展示和售卖,更加激发了她的自信心。

传承培养非遗人才,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清泉竹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一种优秀的乡土文化。

富泉村党总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农户们利用庭院“方寸闲地”在农闲时进行手工编织,带动2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每户每月的竹编收入在3000元左右。为培养非遗人才队伍,推动“编织”产业发展,双江街道探索“技能培训+非遗技艺传承”新模式,邀请编织非遗传承师、编织能人通过实施“传、帮、带”,以“免费培训、提升技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培训、技术指导,同时,组织竹编能手到广西柳州、昆明宜良等地考察学习,有效提升辖区妇女的藤编技术水平。如今,清泉村的竹制产品以提篮、果盘、茶盒等为主打的产品销往县内外,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竹编工艺品粗加工村,实现“小产品”到“大产业”的精彩蜕变。

一直以来,清泉竹编文化生生不息,所积淀的精神经久不衰,让人们既看得见绿水青山,又留得住乡愁。“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把本地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通过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以技艺传承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增强本地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富泉村党总支书记普红祥介绍道。党建办 宣传)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