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语言既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近日,来自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舍郎助彝”团队,以“文化浸润”为核心,深入小街街道舍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从居家养老中心的银发课堂到热闹的民俗集市,从入户走访的民情记录到环境清扫的温情传递,团队用多元化行动让普通话走进乡村生活的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语言力量。
银发课堂:歌舞里的语言密码。“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在舍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里,30余位老人跟着志愿者的节奏轻唱经典红歌。这是“舍郎助彝”团队开设的“银发推普课堂”现场,志愿者领唱时放慢节奏,突出“北京”“太阳”等关键词发音,老人们跟随旋律轻声附和,歌声婉转悠扬,在屋檐下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歌声落定,太极扇缓缓展开。“云手要平,转身要稳,普通话准,交流更顺”——志愿者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边示范边用普通话讲解。
课堂尾声,老人们拉起志愿者跳起民族特色的“拽龙舞”;鼓点声中,“左”“右”“转”等指令词在舞步里自然流转,成了最生动的语言练习。
扫帚与抹布:清洁里的心意传递。课堂结束后,蓝色马甲的身影又出现在居家养老中心的各个角落。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认真清扫墙角的积灰,有的踮脚清理窗户缝隙的蛛网,有的分类整理杂物间的废品。近两小时的忙碌后,桌椅变得锃亮,走廊透出清新,老人们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拉着志愿者的手用方言反复说“好得很”。这把扫帚扫去的是尘埃,连接的却是心与心的距离。
集市烟火:民俗里的普通话课堂。在峨山县“周六赶大街”的热闹锣鼓声中,“舍郎助彝”团队的志愿者成了县城西门农贸市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一边引导人流、维护秩序,一边把推普工作融进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里。
“老板,‘野生菌’的‘菌’是前鼻音哦”“‘扫码支付’的‘扫’要读三声”——志愿者在摊位间穿梭,帮50余位商户纠正经营常用语发音。
活动间隙,团队成员沉浸式感受峨山民俗。在舞龙表演旁,志愿者向鼓手请教“锣鼓”的方言说法,再教他标准普通话发音;在“蒸糕”摊位,志愿者仔细聆听摊主讲解“顶糕祝福”习俗,志愿者接受祝福并教大家用普通话表达,告知“平”读二声、“高”要响亮。现场发放的200余份宣传手册上,“称斤两”“找零钱”等市集用语标注着拼音,成了群众口袋里的“沟通指南”。
入户走访:笔记本里的真实需求。团队分成3组,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叩开居民的家门,志愿者们围坐在火塘边、院坝里,与群众拉家常式地交流。通过问卷填写与现场交流,详细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频率、掌握程度及学习意愿。
“去县城买种子,说不清楚品种差点买错。”走访中,村民们主动提出需求:种植烤烟、农产品的农户希望学习农产品销售相关的普通话表达,家长们则期盼孩子能通过生动课程提升普通话能力。志愿者的笔记本上记录得满满当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一颗颗铆钉,将推普工作的靶心牢牢钉在“实用”二字上,成为团队策划开展后续工作的精准坐标。
推普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更是一场持续的浸润。下一步,“舍郎助彝”团队将根据调研结果,定制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建立长期推普机制,确保推普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强化语言文字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当语言的桥梁架起,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