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街道舍郎社区:推普赋能乡村振兴,青春实践点亮乡野
发布时间:2025-07-21 09:36 来源:小街街道办事处 打印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语言既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近日,来自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舍郎助彝团队,以文化浸润为核心,深入小街街道舍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从居家养老中心的银发课堂到热闹的民俗集市,从入户走访的民情记录到环境清扫的温情传递,团队用多元化行动让普通话走进乡村生活的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语言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648.jpg

银发课堂:歌舞里的语言密码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在舍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里,30余位老人跟着志愿者的节奏轻唱经典红歌。这是舍郎助彝团队开设的银发推普课堂现场,志愿者领唱时放慢节奏,突出北京”“太阳等关键词发音,老人们跟随旋律轻声附和,歌声婉转悠扬,在屋檐下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08.jpg

歌声落定,太极扇缓缓展开。云手要平,转身要稳,普通话准,交流更顺”——志愿者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边示范边用普通话讲解。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20.jpg

课堂尾声,老人们拉起志愿者跳起民族特色的拽龙舞;鼓点声中,”“”“等指令词在舞步里自然流转,成了最生动的语言练习。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23.jpg

扫帚与抹布:清洁里的心意传递课堂结束后,蓝色马甲的身影又出现在居家养老中心的各个角落。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认真清扫墙角的积灰,有的踮脚清理窗户缝隙的蛛网,有的分类整理杂物间的废品。近两小时的忙碌后,桌椅变得锃亮,走廊透出清新,老人们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拉着志愿者的手用方言反复说好得很。这把扫帚扫去的是尘埃,连接的却是心与心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34.jpg

集市烟火:民俗里的普通话课堂在峨山县周六赶大街的热闹锣鼓声中,舍郎助彝团队的志愿者成了县城西门农贸市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一边引导人流、维护秩序,一边把推普工作融进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里。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41.jpg

老板,野生菌是前鼻音哦”“‘扫码支付要读三声”——志愿者在摊位间穿梭,帮50余位商户纠正经营常用语发音。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45.jpg

活动间隙,团队成员沉浸式感受峨山民俗。在舞龙表演旁,志愿者向鼓手请教锣鼓的方言说法,再教他标准普通话发音;在蒸糕摊位,志愿者仔细聆听摊主讲解顶糕祝福习俗,志愿者接受祝福并教大家用普通话表达,告知读二声、要响亮。现场发放的200余份宣传手册上,称斤两”“找零钱等市集用语标注着拼音,成了群众口袋里的沟通指南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51.jpg

入户走访:笔记本里的真实需求团队分成3组,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叩开居民的家门,志愿者们围坐在火塘边、院坝里,与群众拉家常式地交流。通过问卷填写与现场交流,详细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频率、掌握程度及学习意愿。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755.jpg

去县城买种子,说不清楚品种差点买错。走访中,村民们主动提出需求:种植烤烟、农产品的农户希望学习农产品销售相关的普通话表达,家长们则期盼孩子能通过生动课程提升普通话能力。志愿者的笔记本上记录得满满当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一颗颗铆钉,将推普工作的靶心牢牢钉在实用二字上,成为团队策划开展后续工作的精准坐标。

微信图片_20250721092814.jpg

推普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更是一场持续的浸润。下一步,舍郎助彝团队将根据调研结果,定制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建立长期推普机制,确保推普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强化语言文字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当语言的桥梁架起,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