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民生政策落地,10月24日,岔河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为群众送上“政策+法治+安全”的综合宣传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普及“扫黄打非”:
做文化晴空的“守护者”
在“扫黄打非”宣传区,工作人员通过案例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扫黄打非”的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往来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家长,重点讲解了非法出版物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并介绍了如何识别非法出版物、远离网络色情低俗内容,以及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后的举报渠道。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工作中来,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解读12340热线:
倾听民声的“暖心线”
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详细介绍“12340”社情民意调查专用号码。他们强调,这不是诈骗电话或骚扰电话,而是国家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的“暖心线”。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请大家放心接听、耐心配合、客观评价。您的每一句真实反馈,都是推动家乡建设的重要力量。
宣传文物保护:
守护历史根脉的“接力棒”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普法工作,宣传人员设置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咨询点,并创新性地利用音响设备,循环播放《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规的精选条款和解读。
这种有声宣传方式吸引了众多赶集群众的注意,使大家在购物的间隙也能轻松学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工作人员还结合本地文化遗存,现场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破坏文物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旨在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传递“文化遗产,共护共享”的精神。
筑牢反诈防线:
守好群众钱袋子的“安全网”
派出所民警和志愿者组成的反诈宣传小队成为活动现场的另一道风景线。他们深入人流,通过以案释法、现场答疑、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详细讲解当前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法,如“冒充客服退款”、“刷单返利”等。

用接地气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诈骗套路,并反复叮嘱大家牢记“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盲目相信‘高回报’、转账前务必多核实”的防骗要点。针对老年人等易骗群体,民警还专门强调了“假冒农机补贴”、“养老诈骗”等涉农和针对性诈骗的防范要领,将安全理念深植群众心中。
通过这种“接地气、聚人气”的宣传方式,岔河乡成功将政策法规送到了群众身边,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平安和谐岔河的良好氛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常态化宣传,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零距离”,切实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感和满意度。
首页
了解峨山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滇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