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岔河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以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积极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多措并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动能。
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文明新风主阵地
岔河乡紧密贴合基层治理的最新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升级网格包联工作机制,包联责任领导、包联人员以及村委会干部三级协同发力,形成了高效的推进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完善党员示范带头机制。将移风易俗、践行文明新风深度融入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事项当中,通过村党组织的积极引导,把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纳入村规民约。精心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线上转发移风易俗相关内容达20余篇,线下发放《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1000余份,有效引导干部群众摒弃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让文明理念在基层深深扎根。
以文化为导向,筑牢文明新风总基调
岔河乡依托全乡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并以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为坚实平台,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极大地满足了辖区群众日益增长且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紧扣“我们的节日”主题,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4次,吸引300余人次踊跃参与,巧妙地将移风易俗融入节日氛围之中,大力倡导文明过节、孝老爱亲、抵制高额彩礼等新风尚,让文明之风轻柔地吹进每一户百姓家中。积极组织开展“开新街”“火把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扎实做好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持续常态化开展“玉溪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以及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激活村民自治,唱响文明新风主旋律
岔河乡持续大力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立规矩、明纪律,不断强化约束力。全乡7个村依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组织村民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引导下,村民们积极响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号召,坚决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拒绝婚嫁喜事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同时也减轻了群众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厚植浓厚氛围,凝聚文明新风正能量
岔河乡充分发挥各组包联责任人的作用,借助护林防火、防汛宣传的契机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耐心普及移风易俗相关知识,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结合2025年“家长夜校”等活动的持续开展,常态化进行政策宣讲,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聚焦环境整治与文明养成,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同时,通过张贴文明标语、村广播宣传等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