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岔河 魅力非遗】黄立光:市级民间文学普丕传奇非遗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5-04-30 11:29 来源:岔河乡人民政府 打印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水家园岔河221日起推出【山水岔河 魅力非遗】专栏,现上线第三期。专栏聚焦岔河乡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挖掘、整理全乡各类非遗文化资源,以全新视角展示岔河乡非遗的独特风采,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黄立光,彝族,19522月生于云南峨山县岔河乡河外村,大专文化,喜欢文学创作,参加工作后渐次辍笔,退休后经营枣园之余又复笔耕。早期主要作品有《水魂》《施黛姑娘》《山那边的火》《那棵百合花》等,均发表于有关刊物上。

早在1980年代初,黄立光老师就参与组建了峨山文学爱好者之家岔河文学社,并担任文学社副社长。当时文学社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对普丕故事等在内的本土彝族民间文学进行搜集与整理。198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峨山民间文学集成》,就收录了岔河文学社搜集整理的35个普丕系列故事文本。只是当时,很多故事都是三言两语,不究细节,所以并不算完整。黄立光老师一生热爱文学,心怀文化,文笔隽永,1970年代就在《云南日报》等省报发表新闻稿,80年代在市县地方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若干,后因行政工作繁忙,无奈与文学创作渐行渐远。

301.png

退休返乡后,黄立光老师在河外老家养病,并种了几棵枣树。日食三枣,山水康养,乐此不疲。每每农闲,普丕故事情结隐隐被唤醒,书写普丕故事的愿望愈加强烈。

2016年,黄立光老师开始收集整理流传于岔河乡的普丕民间故事,梳理了普丕故事的发展脉络,完整的记录了36个流传广泛的普丕故事,保留记录了普丕聪慧、机智的人物形象,通过3年回忆前人的口述和收集整理现在流传的内容,他完成了45万字的长篇小说《普丕传奇》手稿写作,终于圆了40年来完整书写普丕的夙愿。2020年正式出版了《普丕传奇》一书,让峨山彝族口耳相传的民间人物和故事得以传承。弥补了彝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欠缺之处,不仅对彝族文学是个大的贡献,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个不小的贡献。

302.jpg

黄立光表示:我从小就是听普丕的故事长大,所以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普丕故事的书,但过去比较忙,没有时间写,后来退休了就有时间了,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深入到10多个村子进行采访,在掌握大量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我就开始普丕故事的文学创作。我想把这本书写好,让普丕的故事从山野民间走向文学殿堂,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持久的传播,也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

303.png

《普丕传奇》带有一种兼性物质,它源于民间文学,属于作家文学;它既可融于日常生活,又将跨越时空,成为经典传奇。这绝不是出于某种政治、经济动机的民俗主义,这源于内心爱家、爱乡的创作激情。《普丕传奇》同时集地方与民族、集体与个体、口头与书面、主位与客位、文学与民俗、资源与资本等对立二元概念于一身,这种复杂而立体的新现象,也足以引来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之眼(引用《普丕传奇》一书内容)。

304.jpg

鉴于黄立光老师对彝族文学、文化做出的贡献,峨山县非遗中心于20214月到岔河乡为黄立光老师拍摄了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资料,并于年底通过了市级评定,成为玉溪市民间文学普丕的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