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甸镇素有“先居之所、圣火之地、花鼓之源”的美誉,全镇共辖7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13684人,居住有汉、壮、苗、哈尼、彝等民族。塔甸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强、基础牢、环境美、产业兴、生活好”为目标,以“党建+四个聚焦”为抓手,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党建+聚焦“红”,抓理论武装固堡垒,筑牢民族团结基石。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等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周一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进行宣传教育覆盖7个党总支74个党支部883名党员100余名基层干部;领导干部上党课15次、主题宣讲8次;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听党课、感党恩、跟党走”、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31次;76个“村村广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300余次,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同时,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地方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建成小草海花鼓广场、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样平台。
党建+聚焦“绿”,抓生态建设强绿美,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积极推进绿美建设中,探索“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把林长制与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机紧密结合起来,聚焦通村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和广场、垃圾集中点等重点场所,明确行动目标、夯实责任。村“两委”干部、党员定期带头人居环境整治,把每周五定为村庄清洁日,号召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依托“林长制”,组织69名生态护林员守护生态绿色。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发动群众100多人次,种植树木2000余棵,村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党建+聚焦“美”,抓文明建设促团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坚持党委统筹、支部带动、党员推动,持续推动文明村镇示范创建,2015年塔甸镇获评省级文明乡镇,截至目前已被评为文明村10个。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入户文明宣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216次,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展板标语、村内小喇叭、微信群等媒体媒介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共建共享,在全镇营造“精神文明共建,文明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利用春节、“五一”、端午、“七一”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和传统美德宣传教育,深入挖掘孝老爱亲、扶危济困、爱国爱家的中华传统美德,促进文明乡风不断养成。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典型,传播正能量。近年来,评选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40余户/人,美丽庭院21户,涌现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获得者等先进典型。传承彝族花鼓舞文艺活动,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打造有民族特色的开新街、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村晚、全民阅读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党建+聚焦“富”,抓统筹结合带民富,增强示范创建实效。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发展民族经济相结合。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统筹7村党总支联合联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除虫菊、青菜等多种特色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烤烟、菜豌豆、油菜等产业和黄牛、山羊等养殖产业,促进群众增收。2023年烤烟产值6306.9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4.27万元;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发展,7个村经营性总收入165万元,有5个村达20万元以上。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注重农耕文明、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目前全镇传统村落3个,建成福家村烟事文化馆,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融、增进情感的平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坚实,构建以民生大改善促进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工作格局。
(文字: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