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街道:以“问”为引 以“干”作答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2 17:52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自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双江街道深刻领会省委书记王宁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提出的“五问”核心要义,以“问”为引、以“干”作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从深耕产业、拓岗增收、深化改革、塑形铸魂、筑牢底线五个维度精准发力,用实干实绩书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答卷。

深耕特色产业 答好“富民之问”

做强“药、果、菜”三大特色产业。在中药材产业领域,三沃田、兢业农业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扎根落地,建成400亩高端中药材基地,年销售收入超百万元,带动1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高平、桃李片区1000余亩续断种植让种植大户年产值超5万元。小浆果产业势头强劲,通过引进企业在石泉、宝山片区建成300余亩大棚蓝莓种植基地,稳定带动80人就业。蔬菜产业推行香椿与玉米、菜豌豆与松花菜等错季轮作模式,土地效益与农民收入实现“双提升”,特色产业矩阵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钱袋子”。

拓宽就业渠道 答好“增收之问”

聚焦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打出“资源盘活+产业吸纳+技能提升”组合拳,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构建“企业+基地+农户”联农机制,开展种植等技能培训,为群众搭建就业平台。采取“招小商、建车间”模式促进就近就业,新村80亩仙人掌产业吸纳20余名高龄农户务工,大白邑工厂化育苗基地提供季节性岗位1000余个,工人日均收入达100元,实现“务工不出村、增收又顾家”的良性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 答好“发展之问”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构建“党总支+产业项目+农户”联动机制,通过盘活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采取“资金整合、抱团发展”模式,成功推动大白邑、石泉等4个社区联合建设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7万元,更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就业带动农户持续增收。在丁皎组创新实施“计件计酬”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工代赈出工不出力难题,使工人日均收入从150元提升至400元,取得了“村民增收、工程提速、资金高效”的显著成效,切实让改革红利惠及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塑形铸魂 答好“美丽之问”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规划引领与生态保护并重,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成功将青苔坡、万和村等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新地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5591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无害化率达92.9%。同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非遗传承等活动蓬勃开展。建成练江、猊江完整社区,配套幸福食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扩大“一老一小”关爱服务覆盖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依托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今年以来成功调解纠纷269起,调解成功率达97%,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牢防返贫底线 答好“保障之问”

坚持“政策不断档、监测不遗漏、帮扶可持续”原则,压实帮扶责任,织密防返贫监测网。通过“包村联户”制度,定期开展“拉网式”入户摸排,2025年上半年累计走访农户脱贫户、监测户379户1377人,加强对低保户、重病户等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针对存在风险的农户,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同时,强化项目储备与落地,争取衔接资金实施2个产业项目,持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保障。

五问叩初心,实干赢民心。下一步,双江街道将以省委王宁书记“五问”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指南,聚焦产业升级突破、乡村建设提质、联农带农增效、防返贫底线筑牢等重点领域,创新实干、精准施策,全力走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办 宣传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