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竹林似海
走在双江街道新村村漫山的金竹林间
随处可以看到竹农们砍伐竹子忙碌的身影
50多年前,新村村的先辈们种下了第一片竹子
从那时起,竹子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里的竹子种类多、种植面积广、品质好
居住在这里的农户世世代代靠山吃山
以砍伐竹木为生
“竹”成为了新村人民的支柱产业
竹有千姿百态
新村人最懂得物尽其用
新村村立足资源禀赋
大力推进传统竹编产业发展
积极鼓励竹编手艺人编织竹筐、竹簸箕、
竹背篓等非遗手工艺品
让小竹子实现了“自我”蜕变
进阶成为了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新村村竹编品种繁多
有斗笠、簸箕、竹篮、竹兜、背箩、
背篮、竹筛、鱼箩、果篮、米筛、箩筐、土箕等多种
竹编制作过程非常繁杂
一般经过选竹、锯竹、浸泡、劈竹、划篾、
磨光、编织六道工序
走进龚其芬家中
只见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功能不同
的竹制品依次陈列
仔细端详,竹筐边缘光滑圆润
竹条紧密交织,不见一丝缝隙
竹簸箕的纹理呈均匀的辐射状散开,细密且规整
编竹条相互缠绕,却又层次分明
深浅相间的竹色搭配,尽显编制工艺的细腻与精湛
走进龚莲珍家中
龚莲珍夫妇正在编织簸箕
竹条在她的穿梭自如,动作娴熟而流畅
适时地调整竹条的角度与力度
将一根根竹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原本松散的竹条在他们手中逐渐勾勒出簸箕的雏形
两人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在手中的竹编上
屋内安静得只能听见竹条相互摩挲的簌簌声
这份专注与执着,让传统手艺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村党总支积极探索
“党组织+客商+农户”产业合作推介模式
以订单、劳务用工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形成产业、务工、服务相互串联的致富链
通过将竹产业搬进农户家中
为村民们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龚莲珍说:“我每天和丈夫可以做5-6个工艺品,定价在30-100元不等,不用愁卖不出去,每次都会个人、商户提前预订好,我们再进行制作。靠着这门手艺,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啦!”
竹编手艺人用世代传授下来的编织手艺
创造了更多的手工编织竹产品
依托竹子产业,传统村庄发生了新变化
呈现出一幅风光美、产业兴、
村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图文:党建办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