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嶍峨古镇花腰彝人街,远远地听见上街土掌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木雕声,那声音清脆有力,不时夹杂着几声拨弄的弦乐之音。循声探去,只见非遗传承人徐宝安正专注于一把新四弦的制作,木屑纷扬间,“龙头”慢慢成型,一段徐宝安与彝族“龙头四弦”技艺的传承故事,就此徐徐铺展。今年9月,“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示,徐宝安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出生于1963年,此前曾获得“玉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等诸多称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非遗传承人。
一直以来,在彝族民俗文化体系里,龙头四弦占据关键地位,其弹奏出的音乐淳朴典雅、细腻动听,体现出彝族的音、形、美,传递出彝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徐宝安却正与“龙头四弦”有着不解之缘。
“我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四弦”
徐宝安成长于彝族文化浓郁的亚尼乡,此地四弦演奏传统源远流长,他的父亲就热衷于四弦弹奏,在耳濡目染下,他幼年时便对四弦萌发兴趣。小时候,外婆对他很疼爱,用竹笋叶做了一个四弦模型玩具给他,他当作宝贝一样爱不释手,满心欢喜地摸索学习,沉浸其中。2000年工作后,徐宝安内心渴望拥有一把专属四弦的想法愈发强烈。在偶然间借得一把四弦后,他凭借自身木工基础与艺术感知,开始模仿制作。由于缺乏专业制琴经验,四弦完工后,虽然外观雕刻精美,但音准、音质欠佳。然而这把特殊的四弦却也被人以100元价格买走,这初次的成果让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后来,同事知晓他的心思,告知家中有棵香椿树,愿供他打造第二把四弦。有了材料,徐宝安干劲十足,他在第一把的基础上仔细复盘,总结经验,加以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把四弦大功告成,音质相较之前大幅提升,他终于拥有了一把真正合心意的四弦。
此后,“村里有个会做四弦的小伙儿”的消息不胫而走,订单纷至沓来。徐宝安总是利用周末、闲暇时光,一头扎进四弦制作里。每完成一份订单,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报酬,更是满满的成就感,技艺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愈发精湛。其间,他还四处向老师傅请教,提升技艺。现已离世的民间四弦艺人李芝瑜,曾是他求教路上的“明灯”。李芝瑜自小痴迷四弦,弹奏起来流畅自如,音准把控堪称一绝,音质更是出众,亲和力十足,当地人都尊称他“四弦阿波”。对徐宝安,李老倾囊相授,点明面板深度、大小、厚薄对音质的关键影响,更一语道破弦音跑调根源在于丝弦栓,困扰许久的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李老的那句“四弦演奏关键在于对曲子的深度理解和用心弹奏”更是深深烙印在徐宝安心底,成为他此后精进制作技艺与弹奏水准的座右铭。
“为什么四弦弹起来声音这么小?”
随着订做的四弦越来越多,徐宝安的手艺越来越熟练,形成自己的制作风格,并且坚持手工制作。他说:“现在机器制作似乎很方便,但是从外观品质、音准等方面和手工不能比,这也是我坚持那么多年用‘纯手工’打造的原因。”他制作的每把四弦都由龙头、琴柱、弦钮、弦面、琴弦、缚弦等组成,选用香椿木和红椿木,弦面由外到内由“万字花”、十二生肖、“二龙抢宝”等彝文化元素组成,通过电锯、推刨、镂刻、挖、锉等工序,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他还在龙头四弦的弦面上巧妙挂上了精致的彩灯,这个具有现代元素的创意,让四弦有了别样的光彩,他的名声也传得越来越开。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传统流传下来的四弦乐器有个弊端——仅适宜室内演奏,声音太小,难以在更广阔的场合一展风采,这一度让徐宝安愁眉不展。他也曾与诸多四弦手艺人交流,但大家都是面露难色,苦无良策。
可徐宝安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决心创新突破。他灵机一动,率先想到扩音器原理,大胆尝试在四弦内部装上耳麦,再连接配对的“小蜜蜂”。一试之下,声音倒是扩大了,却伴有音质不纯、刺耳杂音的瑕疵,无法原汁原味呈现四弦本音,这可难住了他。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云南忠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对方对他的手艺钦佩有加,两人一拍即合,携手研讨改进方案。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巧妙运用共振原理,借助拾音器扩音传播功能,成功攻克难题,不仅音量增大,弦音还能零损耗传输,原生态的四弦妙音得以尽情释放。这项革新成果迅速在四弦圈推广开来,如今,无论江川还是新平,但凡有四弦的地方,都装配上了这一神奇“内核”。徐宝安骄傲地说:“我和云南忠全电子公司的合作,也是一种‘天意缘分’!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四弦的声音,我也相当开心。”技术突破实现,四弦音域得到极大拓展,音量充沛,无论是在广袤山巅,还是热闹集市,都让彝族文化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
“我想把这项技术好好传承”
制作四弦早已融入徐宝安的生活日常,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的专属工作室里,只要稍有空闲,他便“躲”进这方小天地,沉浸在雕刻世界。“我有一点时间就会抓紧做四弦,包括在家里面,一旦有空就会趴在小工作台上雕刻四弦、琢磨四弦。”徐宝安笑着说道。然而岁月不饶人,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徐宝安,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将这项雕刻与弹奏技艺代代相传。为此,他利用多渠道,大力传承这项技术。
一方面,他广泛招收专业学员。借助自家工作室平台,定期开班授课,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学艺。每周一19:30-21:00,总能看到12名学员齐聚一堂,专注研习弹奏技巧,相互交流学习。更有两名制作技艺的徒弟顺利出师,独当一面,可以独立制作四弦。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非遗进校园”活动。徐宝安作为非遗兴趣班老师,频繁穿梭于双江小学、双江二小等校,为孩子们带去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四弦启蒙课。从认识乐器构造到拨弦试音,一点点在孩子们心底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
现在,他作为峨山县彝学会双江分会会长,每晚都会组织会员、手艺人们齐聚广场,弹起四弦,跳起舞步,相互学习交流,技艺的火花在欢声笑语与灵动舞步间不断碰撞。而且他们还用现场演奏、舞蹈示范的方式吸引广大民众参与互动,让彝族文化从舞台走向大众生活,融入民间烟火气。“宝安哥哥弦子响,阿哥阿妹脚杆痒……”当小调唱起,欢快的气氛也慢慢蔓延开来,点燃着大家的激情,也点燃起非遗传承的焰火。
守非遗一方天地,承历史千年厚度,每代守艺人以掌心温度续接文化火种,不让岁月风尘掩没民族的瑰宝。在徐宝安身上,我们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真诚,他让这承载着彝族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四弦之音,穿越岁月长河,永不停歇。 (党建办 宣传)